安徽博物院收藏的“四足鼎立”青銅器銅鼎
青銅器銅鼎是中國青銅時代最為重要的器物,原為貴族們祭祀、宴饗時使用的食器,后來逐漸轉變?yōu)檎螜嗔Φ南笳?。從“三足鼎立”這個成語中我們認識到鼎為三足,四足方鼎并不多見。最熟悉的莫過于現藏于國家博物館的后母戊大方鼎。其實,四足方鼎在青銅時代出現的時間并不晚,但流行的時間不是很長,大約從商代中期到西周早期。
安徽博物院藏有一件鳳紋方鼎,制作年代約為西周晚期到春秋早期。1965年出土于屯溪市(今黃山市屯溪區(qū))弈棋機場三號墓,通高17.4厘米,口長28.5厘米,口寬26厘米,底長25厘米,底寬21.4厘米,重5.7千克。
此鼎直口,折沿方唇,立耳,直腹下收,四角有云形扉棱,平底,矮半環(huán)形空足。腹中部有扉棱,扉棱兩側飾鳳鳥紋和蛇紋,紋飾上下為弦紋。國家一級文物。這件鳳紋方鼎雖體量不大,器壁較薄,卻處處顯示出吳越民族疏朗清新的、別具匠心的文化特點,與中原地區(qū)的方鼎形成鮮明的對比,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。
鳳鳥紋在商代已開始出現,到西周早期多作為獸面紋的配飾,西周中期昭王、穆王期間,鳳鳥紋十分興盛,被稱作鳳鳥紋時代。從形體劃分,鳳鳥紋可以分為小鳥紋、大鳥紋和長尾鳥紋三類。此鳳紋方鼎,腹部紋飾為小鳥紋,長冠垂尾,與中原地區(qū)西周早期到中期流行的小鳥紋相似,但其冠部構成卻與中原風格存在差異。
安徽是中原夏商周三代王朝與南方各族在政治、經濟和文化各方面發(fā)生廣泛交往的重要地區(qū)。早在商周時已有淮夷、群舒、徐、楚部族的記載,西周以后,部族和小國更是星羅棋布,后來又經歷了春秋、戰(zhàn)國時的大國爭霸和統(tǒng)一戰(zhàn)爭。在這悠久的歷史長河中,必然會留下重要的文化遺物——青銅器,其中青銅鼎占據重要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