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大型銅鼎制作步驟
我國大型銅鼎制作起源于4000多年前用銅錫合制的青銅器物,簡稱“銅器”,商中期,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,并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。商晚期至西周早期,是青銅器發(fā)展的鼎盛時期,器型多種多樣,渾厚凝重,銘文逐漸加長,花紋繁縟富麗。
在科技落后的古代,大型銅雕鑄造工藝通常有兩種,一種是模范法,另一種就是失蠟法,模范法就是先用陶泥做出“?!?,“范”將泥土敷在模上,脫出用來形成鑄件外輪廓的組成部分和“芯”體積與容器內腔相當的范。而后將范和芯組合起來,范、芯之間的空腔就形成了所要鑄造器物的形體。再將熔化的青銅液澆注進空腔里,經過冷卻侯,分離陶范,修整等步驟,呈現出的就是最后的青銅器了。
如果需要在器物上制作出紋飾,那么還是需要首先在模上就做出紋飾來,這樣才能讓范上出現鏡像式的紋飾,有時候若紋飾要求非常精細,還需要直接在范上進行精加工。由于鑄好銅器后陶范就被打碎拆除,所以陶范大多是一次性的。在模范法中,因為器型簡單可以一次性澆注整體成型的為渾鑄法,比如一些簡單的劍、戈、矛等武器,因為造型復雜需要制作多組范分別鑄造后再連接成型的為分鑄法。
失蠟法的原理也非常簡單,采用易融化且便于塑形的材質,如蜂蠟,動物油脂或松香等制成欲鑄器物的蠟模,隨后在蠟模表面用細泥漿多次澆淋形成泥殼,再涂上耐火材料。加熱烘烤,熔點低的蠟模融化流出,形成空腔。往腔內澆注青銅液,凝固后打碎外范即可得到光潔細密而又精巧的鑄件。這種方法在現代金屬成形工藝中仍被廣泛應用,稱為熔模精密鑄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