青銅鼎的簡單介紹
青銅鼎是商代至漢代流行的一種食器和禮器。其形制以圓腹、雙耳、三足為主,不同時期特征不同。如商代早中期的鼎,器形多為直耳深腹,器身單薄,紋飾簡單。從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,銅鼎腹開始變淺,鼎身變粗,花紋更加精美。
春秋時期,鼎壁變薄,開始出現鼎蓋。在中國眾多的博物館中,丁是許多鎮(zhèn)館之寶,其中最著名的是國家博物館的司母戊鼎和上海博物館的柯彤鼎。很多鼎鑄的時候都刻有文字,記錄當時的一些社會狀況。因此,這些各具特色的青銅鼎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,而且具有很高的研究價值。
鼎是古代的炊具,相當于現在的鍋,用來煮或盛魚、肉。多為圓腹、雙耳、三足,也有方頂。青銅鼎是在新石器時代陶器鼎的基礎上發(fā)展起來的。不僅在中國,而且在世界考古史上,都是最大的青銅器。肚子是用來裝食物的,耳朵是用來用棍子鉤住或托起鼎身的。
商代早中期的鼎多為小耳直腹深錐足短。一只耳朵和一只腳在一條直線上,另一只耳朵在另外兩只腳上。鼎身較薄,圖案簡單。有三足圓腹尖足,四足方鼎,三足平足鼎。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,鼎腹略淺,耳略大,三條腿變圓,耳位于三條腿之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