國之重器——乳釘紋方銅鼎
1974年,在鄭州市張寨南街挖防空洞時,無意間挖出了銅器。河南省博物館聞訊后,立即組織人員對該地進(jìn)行清理,初步確認(rèn)是一處銅器窖藏。窖藏中共有三件銅器,其中一件就是這件乳釘紋銅方鼎。
這件方銅鼎是先秦時代最具代表性的立國重器,也是目前人類所能認(rèn)知的年代最早、鑄造最為完美、保存最為完整的青銅重器。同時也是最早裝飾饕餮紋與乳釘紋的中國禮器。該器器身四面都有獸面紋,邊緣裝飾乳釘紋,足部是空心的,上大下小。方鼎采用分鑄法,先鑄鼎耳,在鑄造鼎腹時將耳鑄結(jié)在一起,最后將鼎足與腹部鑄結(jié)。
為使其牢固,還將足與腹底結(jié)合的周邊加厚。鼎一般用來烹煮和盛放肉食,在祭祀、宴會上使用。這件鼎出土?xí)r器底和足部有煙熏痕,說明它曾使用過。此鼎形體高大,鑄造如此大的器物對商代冶鑄工匠來說,確實是一件不易之事。因為銅液熱得快,冷卻也快,澆鑄必須在短時間內(nèi)完成。
當(dāng)時熔銅,每個熔爐一次約可熔12.5千克,照此計算,鑄造此鼎需要7個熔爐同時熔銅。為保證器物成功,工匠們采用了分鑄法。從鼎上鑄造痕跡觀察,是先鑄鼎耳,再鑄鼎腹,后鑄四足。鼎耳鑄好后,在鑄造鼎腹時將耳鑄結(jié)在一起;為了使鼎足與腹部鑄結(jié)牢固,將足上端與底部接合的周邊加厚,使足和底部嚴(yán)密結(jié)合。
如此大的銅鼎在何地鑄造,也是人們關(guān)心的問題。從鄭州發(fā)現(xiàn)商代冶鑄作坊遺址出土的鑄造陶范看,它們與同時期的銅器基本吻合,因此,此鼎應(yīng)是鄭州的鑄銅作坊中鑄造的。鄭州為商代早期王都,其鑄銅作坊為商王室所控制,故此鼎也應(yīng)是商王室的宗廟重器。
分鑄法保證了銅鼎的順利鑄造,但在翻范、澆鑄等方面使用的人力和物力卻是更多。能夠使用如此多的銅原料和如此多的人力,鑄造如此大的銅鼎,顯然不是一般貴族所能做到,只有商王室才能擁有這樣的重器。